木桶饭自动炒菜机全自动滚筒同全自动米线机械设备

齐齐哈尔新闻网12月13日讯(侯宇玮)

讲述人

王彩菊,85岁,农民。

刘继文,66岁,王彩菊的大儿子,退休职工。

刘艳茹,37岁,刘继文的女儿,事业单位职工。

常言道,就是再富裕的人家,也没有衣服穿了一次就扔掉的。家家户户,不论贫穷富贵,都要洗衣服。“你们在电视里看到那些妇女在河边洗衣服,一边洗还一边用个挺大的棍子打,这场面可不是艺术设计,这是非常贴近人们生活的,因为我年轻的时候,就是这样在河边洗衣服的。”85岁的王彩菊老奶奶回忆起当年,可是一肚子的话。

王奶奶不是本地人,是当年从安徽农村嫁到东北来的。一晃过去了半个多世纪,王奶奶的安徽口音却还是十分浓重。“当闺女的时候,我们洗衣服都是在河边。我在家排行老四,下面还有弟弟妹妹,家里活计多,所以我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大姐上河边帮家里洗衣服。家里穷,人口又多,总共也就那么几件换洗的衣服。用大木桶或者木盆把衣服装好,拖着洗衣槌,到了河边找一块平整点儿的地方把要洗的衣服铺好,浸湿后抹上皂角粉,然后就是一把一把地搓衣服。别说我们这些小孩子,就是大人洗一次衣服,也要费不少的劲儿。”

后来,王奶奶16岁的时候跟亲戚来到东北,不久后就结婚嫁给了刘先生。婚后,王奶奶和丈夫的住房是一处带院子的平房,用水有了压水井。每次洗衣服虽说还是手洗,但仅是用大盆接好水在院子里就行,洗衣工具也从洗衣槌变成了搓衣板。“我俩一共六个孩子,1952年生的老大,过了叁年老二也出生了。孩子的尿布,家里人的衣服还有床单被套,都是我用搓衣板一把一把地搓出来的。有时候力气用大了,手就搓破了皮,冬天再冷,也是冷水洗,一双手经常被凉水冻得通红。”

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,刘爷爷分得了一套单位的福利房,这下一家子就从平房搬进了楼房。搬家的时候,很多老家具都留在了平房,进入新房添置了不少新家具。“地方小孩子多,就买了两个上下铺的床。再就是找人打了个衣柜和几个凳子,添了张吃饭的桌子。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,就是小品中说的那个‘手电筒’。我爹心疼我娘,东拼西凑地给我娘买了一个‘水仙牌’洗衣机,是个单轮洗衣机,连甩干的功能都没有,但就是这样,也让我娘稀罕了好长时间。”刘继文感慨道。

刘继文说,这台“水仙”在家里一“开”就是十多年,虽说的确是让老娘洗衣服的时候省力不少,但是因为用的年头越来越多,转动的时候声音也是越来越大,“轰隆!轰隆!”的好像在打雷。“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兄弟姐妹六人相继都成了家,尤其是小妹妹结婚的时候,我这个当大哥的联合下面的弟弟妹妹,一起给她置办了一份嫁妆,其中之一,就是一台‘小天鹅’双滚筒洗衣机。有洗衣功能,还有甩干功能,比之前的单筒洗衣机方便了很多。因为那是当时最先进的洗衣机,所以我妹子还神气了好长时间。”

而这些在刘继文眼中很新式的洗衣机,到了刘艳茹这里就都成了“老古董”。作为“80后”的刘艳茹是在2007年结婚成家的,那时候的洗衣机,已经有了全自动的。“我结婚的时候,新房里的洗衣机是全自动的。把衣服塞进洗衣机,再加入洗衣粉,按好按钮设置好选项,不大一会儿一桶衣服就洗好了,只要拿出来晾就行了。这两年我和老公换了新房,又买了新家电家具。其中新购置的洗衣机就是最新款的,自动上水、排水,清洗、甩干,洗好之后还能烘干。操作结束的提示音响了之后,把衣服拿出来抖一抖,熨烫之后就能穿,别提多方便了!”刘艳茹笑着说。

刘继文一家人觉得,改革开放40年来,人们的生活由艰苦到甘甜,越来越便利,就单看洗衣服这一件小事,就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从洗衣槌到搓衣板,从单筒到双筒一体,再到现在的全自动。洗衣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,这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,也彰显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昇,更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具体的展现啊!”刘继文感慨万千地说。

自动化米线生产线是一套大型的成套设备,是现代化米粉、米线企业常用的生产装备。作为一套自动化设备,你是否体验过?陈辉球米粉设备,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,它采用了新的技术和新的调控操作系统。

当然,亲临现场体验,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魅力!陈辉球自动化米线生产线,从投入原料到成品出来,这十几道的制作工序,每一道工序,通过微电脑进行调控,一键式启动,让企业轻松生产,轻松管理。

新的自动化米线生产线,新的技术和调控系统,操作3人便可完成,产量达到800kg/h以上。大产能,也不影响成品的质感,米线的质感稳定,入口爽滑,有弹性等,深入消费者的喜爱!好设备,好成品,助力企业的发展!

更多详情,敬请期待!